过去一周,华北黄淮一带迎来持续性高温天气,40以上的酷热天气频现。同时,四川盆地、江南、华南的高温也逐渐发展起来。南北两片高温区域一直到今天都依然“火力正旺”。
(相关资料图)
不过,本周的天气形势将随着副热带高压的北抬而出现转折……
烤
万瓦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
北方高温要“熄火”南方“火力”正盛且持久
本周,副热带高压会先北抬再南落。7月10日至12日,副高最北端可以抵达黄淮南部一带,之后在13日至15日减弱南退。
受到副高位置变化的影响,未来三天,长江中下游沿线的降雨会逐步减少减弱,东北以及西南等地的降雨仍将持续。此外,11日起,我国将迎来新一轮大范围降雨,主要影响西南以及北方大部地区。
中央气象台预计,11日至14日,四川盆地、江汉、西北地区东部、华北、东北地区、黄淮、江淮等地有中到大雨,部分地区有暴雨,局地大暴雨,上述部分地区并伴有强对流天气。
尤其是四川盆地以及河南、山东等地,12日前后将是新一轮降雨最强时段,持续时间长,上述地区要关注强降雨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。
而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要一直到下周五或周末时,才会再次出现大范围降雨,在此以前都将是晴多雨少的状态,小伙伴们也可以抓紧时间进行晾晒哦。
在雨水到来前,明后天,华北、黄淮一带依旧会有高温出没,并且还将和南方的高温区连成一整片。12日,受降雨和冷空气的共同影响,北方高温天气将明显减弱。
而南方的小伙伴,本周可能会很“煎熬”。明后两天,由于长江中下游降雨减少,这里的最高气温会迅速攀升到35以上。此外,在副热带高压的强势掌控之下,江南、华南等地高温还会耐力持续。
中央气象台预计,未来10天,江南、华南等地多35以上高温天气,高温日数一般有7~9天,且湿度较大,体感闷热,其中,湖南、江西、浙江、福建等地的部分地区可达38~40。
从常年来看,小暑期间,南方高温的耐力也是最强的。北方高温主力月是6至7月,而南方高温主力月则是7至8月。因此,未来一段时间,南方小伙伴要做好高温“持久战”的准备了。
盼
前山急雨过溪来尽洗却人间暑气
喜大普奔陕西降水已在路上
这么热的天气,待在户外感觉就要着火了!好消息是,一场降水即将抵达,炙热的天气即将得到缓解。
根据最新预报,受高空偏北气流影响,预计7月9-10日全省大部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,部分地方有35以上的高温天气,局地可达38。7月11-14日陕西省有一次对流性降雨过程,榆林东部局地、宝鸡西部局地、汉中西部局地、安康南部局地、商洛南部局地有分散性暴雨,降水期间伴有雷暴,局地有短时大风、短时暴雨等强对流天气。此次对流性降水影响范围广,暴雨点分散,需重点防范强对流天气的不利影响。
伏
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
明起入伏超长待机40天
明日,今年的三伏大幕将正式开启,从7月11日正式入伏至8月19日出伏,整个“三伏天”将持续40天。
一些细心的公众发现,去年入伏时间是7月16日,而再早一点的年份还有7月13日、7月17日入伏的。哪天入伏,是咋定的?
中国天文学会会员、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介绍,伏天不仅天数不确定,可能是30天,也可能是40天,就连入伏开始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样。
实际上,入伏开始的日期并不以公历或者农历的某个固定日期作为起始,而是通过干支纪日法推算出来的。但要准确数出伏天,还需要了解农历的夏至日,以及干支纪日法的顺序。
我们知道,农历是一种“阴阳合历”,而农历二十四节气就是其中“阳历”的部分——它是把太阳运行一年的时间平均分成24份来确定的,所以节气的时间点在阳历上反而比较固定。比如夏至,它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,在阳历中的日期只会在6月20日、6月21日和6月22日这三天变动,绝大多数年份为6月21日。
夏至后不久,便是伏天。俗语说:“夏至三庚便数伏。”其中的“庚”,指的就是天干中排第七的那个字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。而这一天何时到来,就没有什么规律了,只能去查黄历上的干支日期。不过现在比较方便的是,网络上能很容易地查到日期的干支顺序。
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,从夏至日算起,第三个带庚的日子为庚午日,对应的公历日期是7月11日,所以这天就成了今年入伏开始的日期。
修立鹏表示,每年入伏的开始日期虽然都不一样,但均在公历的7月中旬。就21世纪这100年来说,为7月11日至20日。“今年是本世纪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。”
三伏又分为初伏、中伏和末伏,从时间上来讲,大约在公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,正好处在小暑和立秋之间,天气既潮湿又闷热。修立鹏提醒,伏天期间,公众要注意防暑降温,顺利度过这段酷热难熬的时节。
解
何以销烦暑窗下有清风
保持心情“凉爽”警惕“情绪中暑”
连日来,我国北方大范围地区进入高温炙烤模式。专家提示,高温天气要做好防暑降温,谨防中暑和热射病,同时也要保持心情“凉爽”,及时给燥热情绪“降温”。
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副主任贺明轶表示,高温环境下,人体的体温调节、代谢、消化、神经等系统会出现功能性变化,当超过可承受范围时,就会产生不良影响,导致急性热损伤所致疾病,即中暑。高温时,如出现头晕、头痛、四肢无力、心慌、胸闷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动作不协调等症状,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,可能是先兆中暑。
“如果出现先兆中暑迹象,首先要尽快脱离高温、高湿、封闭的环境,到通风阴凉的地方,让患者充分休息,可适当饮用一些清凉的饮品,如淡盐水或者是一些含盐的饮料。另外,可以将毛巾或衣物沾湿,擦拭或冷敷额头、脖颈等部位,此时部分患者的症状会逐渐改善。若仍未改善或症状持续加重,应及时送医。”贺明轶说。
专家介绍,当长期处于高温环境时,不仅会出现身体不适,精神、情绪也会产生波动,容易产生负面情绪,出现烦躁、易怒、记忆力下降等,极端情况下也更容易与他人产生摩擦或争执。
贺明轶说,处在高温环境时,人体血液中的含氧量,以及血管的扩张和收缩能力会发生变化,颅脑供血情况也有所改变。在体温还没出现变化的时候,供血就已经发生变化了,而出现发热等中暑迹象时,人体的调节能力会下降,进而对情绪和认知产生影响,也被称之为“情绪中暑”。专家表示,遇到负面情绪,自己和周边的人首先要“冷处理”。“可以换到一个温度舒适的环境中,这样情绪也容易冷静下来,另外,要进行适当的休息,让身体进行自我修复,以平复不良情绪。”贺明轶说。
专家提示,随着暑期旅游旺季到来,到大城市游玩的游客越来越多,燥热的天气下,情绪容易暴躁,可能会出现一些摩擦,建议游客合理安排行程,保证充分休息,提前查看目的地的温度和天气情况,并做好防暑降温措施。
贺明轶提示,如果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仍然不能有效缓解不良情绪,就要及时就诊,通过求助专业医生来帮助自己纾解。